近年来,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,AI概念更是火出圈。AI 绘画、AI 聊天,各种新奇应用让生活超便利。然而,不少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波热度,把 AI 包装成 “投资神器”,设下连环陷阱,使得很多人中招。今天就带大家拆解套路,同时教会大家如何更好地保护好自己的资金和合法权益。
一、目前常见的AI投资骗局主要有以下5种:
虚假AI荐股
不法分子通过 AI 技术生成看似专业的股市分析报告、行情预测等虚假信息,以推荐所谓的“黑马股”“潜力股”吸引投资者。还有不法分子利用 AI 合成虚拟人,模仿知名分析师或投资专家的形象和声音,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荐股直播或发布荐股视频。以收取会员费、咨询费等名义,诱使投资者交钱购买荐股服务。
AI 短信诈骗
通过 AI 技术,诈骗分子能够批量生成看似正规的短信内容,如冒充证券公司发送的交易提醒、账户升级通知等。这些短信中通常会包含虚假的链接,投资者一旦点击链接,就可能进入钓鱼网站,输入个人信息和资金账号等,导致财产损失。
虚假AI投资平台
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仿冒正规的证券公司或投资平台的网站和 APP,制作出高度相似的虚假平台。这些虚假平台在界面设计、功能模块等方面与真实平台几乎一模一样,投资者很难通过肉眼辨别。当投资者在虚假平台上进行交易或充值时,资金会直接进入骗子的账户。
虚拟投资项目
一些诈骗团伙推出所谓的基于AI技术的创新投资项目,如AI量化交易基金、AI智能投顾产品等,吸引投资者参与。他们会吹嘘这些项目具有超高的收益率和低风险,让投资者误以为是新兴的投资机会。实际上,这些项目根本不存在或只是一个骗取资金的幌子。
AI深度伪造社交信息诈骗
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伪造并仿冒证券公司员工社交账号,包括头像、昵称、聊天记录等;或是通过AI技术合成虚假的视频聊天场景实施诈骗。由于社交信息被伪造得十分逼真,容易让投资者产生信任,从而上当受骗。
二、投资者如何自我防护
具体来看,投资者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可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:
破除技术迷信:警惕“AI万能论”的心理陷阱
我们需要增加对AI技术的了解,明白AI生成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差。同时也要认识到,AI生成的荐股信息、分析报告、新闻资讯等,也并非绝对可靠,不能盲目依赖。切记任何宣称“AI预测100%准确”、“算法保证稳赚不赔”的软件、服务都是违反基本金融常识和法律法规的。
信息防御战:破解AI生成的“信息茧房”
在检索市场信息时,我们应当更多依赖正规金融机构、证券交易所、上市公司公告、正规财经媒体等官方渠道去获取投资信息。这些渠道发布的消息经过严格审核,具有较高的可信度。尽可能避免从一些不明来源的网站、论坛或社交媒体账号获取投资建议,这些地方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,容易受到股市“黑嘴”和“小作文”的影响。
身份识别技术:揭穿虚拟人的“数字面具”
在观看直播或者视频时,我们应可以注意观察一些细节对直播或视频中的“首席分析师”、“股神”等形象和身份进行判断,比如AI生成的虚拟人往往存在眨眼频率异常、颈部与身体比例不协调、背景光影失真等问题,我们可以用同花顺、wind等正规系统进行交叉对比,亦可尝试暂停视频截图其展示的资格证书编号,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“从业人员信息公示”平台核验真伪。
资金安全防火墙:阻断AI驱动的收割链条
我们要克服妄想“一夜暴富”的心理,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,提高对于所谓“AI炒股课程”“智能策略订阅”等付费项目的警惕,如需付费尽量通过持牌金融机构的官方App或网站交易,拒绝微信转账、虚拟货币等非正规支付方式。当我们发现自己可能陷入了非法荐股的陷阱,或者投资决策出现了错误,一定要及时止损,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。
技术反制工具:以AI对抗AI
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正规的金融平台上的AI分析工具,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分析数据、辅助投资,而不是由AI代替我们做决策;同时,面对一些不易辨别真伪的内容,我们也可以利用“AI检测工具”来帮助我们分辨一二。
总而言之,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部分非法荐股活动已从“人工套路”升级为“高科技陷阱”,这就要求我们也要去走进AI、了解AI,树立理性投资理念,增强自身防范意识,提高自我保护能力。数字金融的未来是光明的,但道路需要监管部门、上市公司、机构以及广大投资者等主体一起谨慎前行,健全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坚决抵制和打击欺诈等违法乱纪行为,从而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。